隨著素食風潮興起,越來越多人選擇植物性飲食。然而,許多素食者擔心是否能夠獲取足夠的蛋白質來維持健康。事實上,透過選擇多元且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,素食者也能滿足每日營養需求,維持均衡飲食。
一、蛋白質對於素食飲食者的重要性
蛋白質是維持身體機能的關鍵,促進肌肉生長、組織修復和免疫系統運作。而動物性蛋白質通常被視為「完整蛋白質」,因其包含人體所需的九種必需胺基酸。相較之下,多數植物性蛋白質缺乏一至兩種胺基酸,因此素食者需攝取多樣及多元的植物性食物,以確保胺基酸的全面補充。
為達到每日蛋白質需求,素食者應注重飲食計畫,選擇不同來源的植物性蛋白,確保營養均衡。例如,可將豆類、穀物、堅果和種子相互搭配,提供完整胺基酸。
二、如何正確選擇優質植物性蛋白質?

在不食用肉類與魚類製品的情況下,滿足每日所需蛋白質相對困難。因此選擇優質植物性蛋白,是一門必學的知識。
- 豆類與豆科植物
- 扁豆、鷹嘴豆、黑豆、白腎豆皆為高蛋白且富含纖維的優質來源。
- 每杯煮熟的扁豆約含18克蛋白質,還富含鐵與葉酸,適合作為餐點主食。
- 富含纖維和微量營養素,例如鉀、鋅,可有效支持心臟功能與免疫系統。
- 大豆製品
- 豆腐與天貝不僅蛋白質豐富,還含有鈣、鐵、維生素B。
- 半杯豆腐提供約8克蛋白質,適合取代傳統肉類食材。
- 堅果與種子
- 杏仁、奇亞籽、亞麻籽、腰果等富含蛋白質與健康脂肪,能促進心血管健康。
- 例如,每盎司奇亞籽含4克蛋白質,且富含Omega-3脂肪酸。
- 全穀類
- 藜麥是少數完整植物蛋白,每杯煮熟的藜麥提供約8克蛋白質,並含有鎂、鐵等礦物質。
- 肉類替代品
豌豆蛋白、素肉、麵筋等加工產品,能提供與傳統肉類相似的口感與營養。
三、如何規劃必需胺基酸的飲食策略?

豆科植物、豆腐、堅果以及藜麥等,都富含豐富的人體必需胺基酸,但大部分的植物性蛋白質多為「不完整蛋白質」。而透過多元化的食物組合,皆能解決此類的問題。以下是有效的搭配方式:
- 豆類 + 穀物:如豆腐與糙米或扁豆與藜麥搭配,補足離胺酸與蛋胺酸。
- 堅果 + 豆科植物:例如鷹嘴豆泥搭配全麥麵包,形成完整蛋白質。
- 超級食物:螺旋藻與小球藻含有完整胺基酸,適合作為蛋白質補充品。
四、素食者每日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

根據營養學建議,成人每日每公斤體重應攝取約0.8至1克蛋白質。對於素食者,因植物性蛋白質吸收效率較低,建議將攝取量提高至1.0至1.2克/公斤。例如,體重60公斤的素食者,每日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。透過規劃餐點,將豆類、堅果、穀物納入日常飲食,即可輕鬆達成目標。
以下是一日範例:
- 早餐:豆漿一杯(7克蛋白質) + 燕麥粥(6克蛋白質)
- 午餐:藜麥沙拉(8克蛋白質) + 豆腐炒青菜(15克蛋白質)
- 晚餐:扁豆湯(18克蛋白質) + 全麥麵包(5克蛋白質)
- 點心:杏仁10顆(3克蛋白質) + 奇亞籽優格(6克蛋白質)
五、將蛋白質融入素食飲食的實用訣竅
素食飲食不代表需要犧牲蛋白質的補充,將植物性蛋白輕鬆融入飲食中,需要注重食物質量而非數量,確保整體飲食均衡。
- 多樣性:在每餐中結合不同類型的植物蛋白質,確保胺基酸完整性。
- 原型食物為主:選擇未加工或少加工的食材,避免高度加工的素肉製品,減少添加物攝取。
- 提前規劃餐點:提前規劃一週飲食,確保每日蛋白質攝取達標,避免營養失衡。
- 適度補充:必要時可選擇植物性蛋白粉作為補充,適合運動員或特殊需求者。
六、素食飲食也能蛋白質輕鬆達標
素食者不需擔憂蛋白質攝取問題,透過多樣且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,結合互補蛋白策略,即可滿足每日營養需求。只要善用豆類、穀物、堅果及大豆製品,搭配多樣化烹飪方式,便能在維持素食生活方式的同時,確保身體健康、營養充足。